包头市从管理体制上寻求突破,结合地区实际,通过重构管理体系、完善保障机构、预留体制接口、数字化管理运行等手段,全力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激发全市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新动能。
系统重构管理体制,做强智慧城市“处理器”。以党政机构改革为契机,对全市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管理体系进行全面重塑,从三个方面搭建起符合新时代发展要求的智慧型城市管理体系。一是明确党的领导体制。将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领导小组更名为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作为市委议事协调机构,全面规划部署管理全市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相关工作,进一步明确了网络和信息化领域党的领导体制。二是完善党的工作机构。组建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办公室,为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的办事机构,作为市委工作机关,承担市委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委员会日常工作,对外加挂市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牌子。负责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网络安全和信息化工作的方针政策,组织拟订全市网络安全和信息化的重大政策、发展规划等工作,进一步优化完善了网络和信息化领域党的工作机构。三是优化政府部门职责。撤销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整合其与相关部门大数据管理等职能职责,组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作为政府工作部门,加挂市大数据管理局牌子。全面贯彻落实上级关于工业和信息化、大数据管理等方针政策,确保上级相关政策在包头落实落地。
着力完善保障机构,做大基础信息“数据库”。结合事业单位改革、综合行政执法改革等重大体制机制改革任务,创新管理体制,最大限度打破信息孤岛,实现数据全覆盖、跨部门共享。一是新建包头市大数据中心。为市工信局所属副处级事业单位,全面推动大数据产业发展、数据中心建设 、大数据融合应用等工作。二是优化事业单位职能。将包头市互联网舆情信息中心更名为包头市网络安全应急指挥中心,承担全市网络舆情监看、信息化及数字经济发展政策、网络安全运行等工作。三是完善综合执法队伍建设。整合分散在市本级和市五区与工业和信息化相关执法职能,组建包头市工业和信息化综合行政执法支队,监管行业运行。通过一系列的体制机制重塑,系统构建起党委统筹管理、政府具体落实、事业单位保障实施的新型“智慧城市”管理体系,从体制机制上推动包头市融入全区乃至全国数字经济发展大局。
超前预留体制接口,做优管理部门“互联网”。早在党政机构改革期间,包头市委编委超前预判,提前预留智慧城市建设的管理体制“接口”。主要做法是:除了在党委、政府、主要事业单位设置专门管理机构外,在各级各部门所属事业单位设置综合保障中心(或管理中心),“三定”中明确规定中心承担所属领域信息化、电子化、智能化建设工作,提前部署各部门智慧建设的承接机构,在各部门信息数据实现“互联”前,做好管理机制“布线”。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建设“智慧包头”的总体部署,提前预留的体制机制“接口”,在促进数据集聚、信息共享、成果应用等方面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一是数据集中汇集。为加快推进“智慧城市”建设,着力推动政务数据资源汇聚共享,市工信局牵头推进全市数据汇聚工作。借力提前部署的体制机制“网络”,市工信局顺利与各地区各部门对接。二是信息全面共享。目前,政务信息共享交换平台已面向各旗县区、市直部门(单位)用户发布了人口基本登记信息、法人基本登记信息等多项数据共享服务。用户可以通过下载和接口调用两种方式申请共享数据,已向公安、教育、人社、医保、财政等多个部门共享数据。三是成果综合应用。借助提前预留在市县两级的体制机制“端口”,建设完成“一网统管”试点、居民信息管理平台、空间地理信息系统(GIS),切实为实现共建、共治、共享的社区治理新格局赋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