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海市委编办聚焦基层治理“小马拉大车”突出问题,立足职能职责,通过优化机构设置、优化职能运行、优化编制配备,助推机构改革成果转化为基层治理实效,着力破解“小马拉大车”难题。
一是突出工作重点,优化基层机构设置。结合机构改革,围绕党的建设、经济发展、民生服务、平安法治4项核心职能,根据镇(街道)实际需求和基层事务特点,在限额内综合设置必设机构,在社会治理办公室加挂应急管理办公室牌子,由经济发展和建设办公室统筹负责城乡经济发展工作,因地制宜设置群众服务办公室、生态环境服务中心等机构,健全完善职能部门与镇(街道)机构“一对多”“多对一”的工作对接机制。强化镇(街道)对派驻机构及工作人员管理职责,将派驻镇(街道)的四个所纳入镇(街道)统一指挥协调范围,强化落实镇(街道)指挥调度权及对派驻机构负责人双重管理权、考核评价权、监督管理权,进一步提升镇(街道)统筹能力。
二是聚焦“两清单一制度”,优化基层职能运行。根据不同类型镇(街道)区域特点和功能定位,聚焦解决基层权小责大等问题,以《内蒙古自治区苏木乡镇和街道职责事项指导目录》《内蒙古自治区赋予苏木乡镇(街道)行政执法权力指导目录》为依据,坚持“一地一策”建立镇(街道)职责事项清单、镇行政执法权力事项清单,稳妥推进农业农村、自然资源、生态环境、城市管理等领域的行政执法权力下放,各镇平均职责事项134项,各街道平均职责事项100项,各镇行政执法权力事项平均33项,切实保障事项清单符合实际、科学规范、动态调整。对于清单之外的事项,各区健全完善镇(街道)职责准入制度,市本级建立镇(街道)职责准入批准工作机制,严格落实职责法定原则,未按职责准入程序审批的事项,职能部门不能随意向镇(街道)转嫁、委托、下放。
三是加大编制倾斜,优化基层人员编制配备。采取减上补下、建立镇(街道)编制“周转池”等方式,精准保障镇(街道)重点工作用编需求,优化各镇(街道)间编制分配,促进联动发展。以需求为导向,持续做好镇(街道)用编进人计划,充实基层人才力量。严格落实中央关于整治形式主义为基层减负专项工作要求,严禁从镇(街道)借调工作人员,健全规范管理制度,充实基层人才力量。实行编制分类管理,人员统筹使用,打破行政事业人员身份限制,积极探索实行以事设岗、以岗定责、以岗定人,促进人岗相适,进一步解决镇(街道)人员编制与事业发展供需矛盾,更有效地统筹用好人员力量。